我的驻村帮扶故事|给猪打针 帮狗“拆弹”:我的驻村生活真有料

作者:组织部 时间:2025-09-19

“姜老师,沟里不让停车,下次别停那里了”镇领导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道。我万万没想到在正式参加驻村帮扶工作的第一天,会让镇村干部这样认识我。更让我意外的是,会后村干部一声号召,二十多名村民纷纷赶来,一起帮我把车从沟里挪了出来。那一刻,我在心底默默下定决心:一定要竭尽所能,用专业回报乡亲们的厚爱,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。

带着药箱,踏进猪圈羊圈


2024年8月,我从一名畜牧兽医专任教师转变为驻村干部,踏上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白头村这片5.4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该村地处秦巴余脉,以中低海拔山地为主,留守老人居多。尽管当前畜禽养殖产业呈集中发展态势,村民养殖仍以零散分布为主,畜牧兽医技术力量相对薄弱。为缓解这一现状,经与学院领导沟通,我借用了部分实训器械,并自购药品和注射器,以“赤脚兽医”的身份随时准备为村民提供服务——姜兽医“坐诊”待命,只等大家上门求助。

一天晚上,我刚端起饭碗,就接到村民电话,说她家养的猪有些咳嗽。挂掉电话,我立刻拎起药箱赶往农户家中。那天夜雨淅沥、山雾弥漫,行车格外不易。经过与户主沟通症状和对猪进行临床检查,我初步诊断其为风寒引起的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。开具处方三天后,猪的上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。自此,“姜兽医”的名声渐渐传开,猪、牛、羊、鸡、狗……看遍大小牲畜。每次村民问起诊费,我总是摆摆手,只说:“把药费和油费结清就行。”

图1:给羊检查治病


“拆”专家,走入村民家中


“姜老师,我家的狗你啥时候给我做了”,清晨出门时被张大爷喊到。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,村民对伴侣动物的情感依赖也越来越深。然而,村镇中缺乏正规的动物医院,宠物绝育手术往往难以开展,而到城里的宠物医院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路途遥远。

和张大爷约好第二天下午进行手术后,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。没有无菌手术室,没有专用药品,没有无影灯,也没有灭菌设备——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开展犬去势手术,无疑是对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。

但办法总比困难多:没有犬用专用麻醉药,我在查阅文献后决定用牛用麻醉剂替代;缺少高压蒸汽灭菌设备,就用家用高压锅延长蒸煮时间来实现器械灭菌;无法提供无菌环境,就在术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
准备就绪后,在农户家普通的桌子上,我完成了一场堪称“战地手术”的犬去势术。令人欣慰的是,术后恢复情况良好,没有出现任何感染。张大爷竖起大拇指赞叹:“姜老师这个手术完全不一样,看起来就很正规,手术完了也没感染,带几天脖圈(伊丽莎白项圈)就拆线了。”

今年7月,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“红心映沃土,实践励初心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考察团来到白头村。借助这个机会,我们采购了一批医疗耗材,应村民需求,在艰苦的条件下我带领学生完成了一台母犬绝育手术。这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,还将服务群众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,实现了双赢。

图2:犬去势手术


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


我始终相信,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真正可持续的帮扶,是让村民学会自己解决问题。2024年11月,我应邀前往昭化区王家镇新华村,开展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培训。围绕畜牧场环境消毒方法、空场消毒流程、日常消毒制度的建立以及抗生素合理使用等内容,我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讲解。现场农户听得专注,交流踊跃,反馈十分积极。

除了动手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,在日常走村入户过程中,我也格外注重技术普及:指导村民做好秋季防疫、规范使用消毒液,分析病死鸡的可能病因,讲解种蛋人工孵化的关键技术。时常还有村民打来电话咨询生产中的急难问题,比如猪便秘该怎么办、家畜中暑应如何处置,我都一一耐心解答,尽可能给出清晰实用的解决方案。

图3:开展畜禽疫病防控技术培训

站在白头村的田埂上,望着远处起伏的秦巴山脉,我深深体会到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”这句话的分量。这里的每一次出诊、每一次培训、每一次走村入户、每一次与村民的促膝长谈,都让我更加坚定最初的选择——用专业所学守护这片土地上最质朴的生命需求。从最初的“停车事件”到如今村民亲切的“姜老师”的称呼,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实践提升,更是与这片土地深刻的情感联结。

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,更是这份扎根泥土、感知温度的陪伴。未来,我将继续当好这个“赤脚兽医”,让知识的种子在阡陌间生根发芽,让科技的力量在畜禽声中开花结果。这5.4平方公里的土地,早已不仅是我的工作岗位,更成为了我与乡亲们共同书写希望的广阔天地。

Copyright 2020-2025 SWCVC.EDU.CN.    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   版权所有ICP备案号: 蜀ICP备13015880号-1 公安备案号 51018102000068    信访专线、办学突出问题举报电话:60488868  swcvc1956@swcvc.edu.cn